本是舍己从人,多误舍近求远。所谓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,学者不可不详辨焉。
有人说“请神容易送神难”,不敢贸然“舍己”。20世纪京城三位著名的太极拳大师——吴图南、杨禹廷、汪永泉,祝大彤有幸认识他们,受到他们的点拨、授业、传艺、解惑的恩泽。在大师面前伸手就感觉空,人一失重,六神无主,只有本能地去拉抓,拉抓不到任何救身之物,只好空跌出去。上前伸手,对方舍己空了你,失重跌出,这是技击最近的路,所谓“出手见输赢”,就是这个理儿。
“舍己从人”说起来容易,做到很难。是修炼多年的周身全体内外双修的手、眼、身、步、心、神、意、气的综合功夫,用《授秘歌》的拳诀形容,是“无形无象,全体透空”的松柔功夫。欲修炼如此功夫,有以下几难。
(一)周身松柔难:周身放松,从脚到顶,关节要松,皮毛要攻,节节贯串,虚灵在中,尾闾中正,神在头顶。过了这道难关,身上不怕力,方可“舍己从人”。
(二)审敌听劲难:双方接手审敌听劲,一般功夫还不具备听劲能力,不明对方劲路的由来和走向,还达不到“舍己从人”的功夫,不敢贸然引进。引进落空是较全面的太极功夫,只能引进,无法使对方落空,最终仍是输手。
(三)敢于舍己难:有的拳人已练拳多年有一定基础。当对方来手时,其实,轻轻一扶对方请他“进来”,即可化险为夷。知阴阳有益于舍己从人,但有人不走此路,舍本求末,舍近求远。去进攻,往对方身上用力,最后,互抱角力,与舍己从人背道而驰,永远也不知舍己从人是怎么回事。
《打手要言》:“静是合,合中寓开。动则俱动,动是开,开中寓合,触之则旋转自如。无不得力,才能引进落空,四两拨千斤。平日走架,是知己功夫,一动势,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合否?稍有不合,即速改换,所以走架要慢不要快,打手是知人功夫,动静固是知人,仍是问己。自己安排得好,人一挨我,我不动彼丝毫,趁势而人,接定彼劲,彼自跌出。”
所谓“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。学者不可不详辨焉”,这句话倒是要多费笔墨,但也不一定说得清楚。太极拳技艺是学而时习之,苦练而得,也是悟而知之,归根到底是在学而习知的基础上悟道得之。凡习练者在修炼多年之后,如果基础不扎实,身上的毛病会时不时显现出来。关于太极拳之病,前辈宗师早有明示,身上有缺陷、凹凸、断续三大病,手上有顶、偏、丢、抗四顽疾。清代除鑫大师有《三十六病目》之语,将《三十六病目》的例子举到我们面前。还有双浮、偏轻偏重、半浮半沉、半浮偏沉等诸病,困扰着众多练家顺利功成正果。
其实,从初入拳场习拳,在明师指导下,遵拳理拳法,按太极阴阳学说的教旨,循规蹈矩练拳,绝对不会派生出身上手上的毛病。凡练家有病身者,动则出病手,就是基础功不牢而致。按规矩练拳是练家必须遵从的守则。拳病和人体患病一样,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”,因为平时练拳不注意规矩,日积月累病人膏肓。拳场谚语“学拳容易改拳难”,确实如此,其结果是“谬以千里”。
那么,怎样去纠正谬误呢?在根基上找原因。太极拳论中多篇都谈到,“其根在脚”,请在脚下找原因。脚下差之毫厘,结果是谬以千里。
↑上一篇:太极拳论结束语 |
↓下一篇:太极拳论解析八 |
电话:0871-63836818? 传真:0871-63836818 ? 地址:昆明市金马碧鸡商场广场B4区
滇公网安备 53011202000598号 ? ? ? ? ?滇ICP备10200301号-2 技术支持:天人网络